详解曾哥的歌,我杯具了!~

  今天下午写完“形势与政策”的论文,晚上回宿舍无聊,就上网。后来一个突然心血来潮的,想听听曾哥的歌。下了几首歌来一听,杯具了。刚开始还以为是声卡坏了,后来换到MP3上发现音质没变,于是乎,我开始细品(别吐,此处细品就是仔细重头听到尾的意思)。这一品不要紧啊,差点成杯具,他TMD发音的方式跟我太TM像了!!!

  从高中开始吧,我就经常喜欢在宿舍唱歌。有时候唱别人的歌,有时候随便想到啥唱啥,有时候看书的时候就直接拿里面的句子自己唱。因为这样,所以很多时候唱出来的是很不押韵的,有时候运气好能编到很押韵,但是更多的时候词挺牵强的,于是我通常是拉长音+变音处理。加上有时候故意搞怪唱点歌,把那些语音虚化等等。反正就是养成了我独特的唱自己的歌的风格吧,详情可以咨询我们高中舍友YYOX、QJJ等等。

  杯具来了,今天听曾哥的歌,有好多我那种风格的特点:

  1、发音“台湾嗲”化(自己给起的名字):主要表现在发声母为“Y”的音的时候,有去掉声母的趋向。比如“电影”的“影(Ying)”发“ing”,而且重音读;比如“夜里”的“夜”发“ea”的音(大家自己体会)。这个风格完全是我看台湾的娱乐节目多了淘换过来用的,没想到TMD曾哥也有这种风格。

  2、声母虚化:应该算是“台湾嗲”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吧,大概是这样的。就是把元音开头的词(也可以理解为纯韵母的字)增加一个“H”为声母,比如:“爱你”念成“害你”,上一条的“电影”的“影”在拉长音时虚化为“Hing”的音,同理还有“应该”“因为”这些,最特殊的要数“Yi”的发音发成英文单词“He”的音了。

  针对以上两条还可以稍微总结一下,上面是同时适用于声母为“Y”的字的。当去掉“Y”的声母的情况通常是重音强调的时候用;而有时候换/添声母为“H”的情况通常是拉长音的时候用,容易产生虚无缥缈的感觉。

  3、平舌切齿化:当一个词语连续的几个字是平舌音的时候,用咬牙切齿的声音(其实也不一定是真正普通话里面的平舌音,针对大部分发声时气息是从舌尖出来的词),发音的时候容易加上一个声母“c”(就是“刺”)。比如:“自己”发“次起”、“家”发“掐”、“走开”发“凑开”、“他”发“擦”等等。据说这样可以显得声音很清脆。

  4、张嘴长音化:这个不知道怎么描述,也总结不出来具体哪些词语这样发音。总之就是原来发音如果半张嘴的话,那么拉长到声音为纯韵母的时候把嘴张开来拉长。目前发现的可以这样用的有“应该”的“该”,“安慰”的“安”这样。有时候拉声音到后期若需要换气,换气完后可以用“条目2”的方式给韵母部分加“H”的声母继续拉,有似断非断的很延绵的感觉。

  其实还有很多很小的特点无法作为一个条目的,比如说有时候拉鼻音出来、拉到后期突然抬高调子等等,总结完了发现他的歌TMD简直就是我的翻版啊!最郁闷的是,从此以后,这种歌唱方法有了一个名字——“绵羊音”。我杯具啊,难怪上次有人说我唱歌像曾哥,我那时都还不知道曾哥是啥呢。现在我都怀疑,他是不是我失散多年的哥哥,这莫不是曾氏唱歌的血统遗传?晕了晕了,不敢再想了。。。

文章目录
|